為什麼這麼多人對生涯感到迷惘?

2019-09-15

父母、長輩可能會說:「哪有那麼多好迷惘的,畢業就工作,不然沒飯吃,哪像你們現在這麼幸福,還有時間想說什麼興趣。」

很多年輕人會因此覺得壓力,會覺得上一代做什麼都容易成功,而我們要面臨低薪、失業困擾。

兩代間有很多衝突,長輩說年輕人草莓,年輕人說長輩把所有好處都佔了。

其實不能說誰對誰錯,只是生活的環境不同,看事情的角度自然不同

上一代的背景環境,需要他們很快就業,擔負責任,養活自己與家人。
這一代,出生時的物質相對好些,網路崛起,帶來豐富資訊與機會,但也面臨經濟下滑。

上一代,很快地進入社會打滾,工作中的實戰,使他們帶傷,但也耐挫。
這一代,就學時間延長,花更多時間在學習書本,卻少了很多自己做決定、親身嘗試,並面對後果的經驗。因而對於工作的世界,很多停留在想像中。

媒體鼓勵要做自己,但很遺憾的是,很多這一代,反而是最不清楚自己的人。

這一代更多的是被給予,我們的教育,就是個不斷被給予標準答案的過程。

填滿的生活,白天上課,晚上補習,周末上才藝班。少了沉澱與思考的過程。

大家可以想想,這樣的背景環境下,會發展出什麼樣的群體?

我們可以這樣想,這一代不會一畢業不工作就馬上餓死,所以有了空間可以探索與思考自己要什麼。

而這些探索,本來應該在更年輕時完成的,但因為一直專注於學業,所以延後到畢業前後與進入職場那幾年。直到實際接觸工作世界,自己以為的興趣與喜好,才開始正式遭受碰撞與驗證。

如果你的家境讓你必須畢業立刻工作,那幸與不幸的是,你的迷惘也會比較少,因為你沒有時間與空間去思考,而必須立刻求生存。

如果你很早就需要出來社會打滾,那你也會比較知道自己喜歡與不喜歡什麼。

此外,隨著這時代資訊的大量與豐沛.....(我更認同"氾濫")資訊遠超過個人的處理與消化的分量,迷惘,其實是很正常的一件事。

再說一次,迷惘在這個時代,將會是很平常的,特別是剛面對社會時...

而這樣的迷惘只發生在台灣嗎?

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高興一下,這其實是全球性的,有興趣延伸閱讀,請查詢 Emerging adulthood, Me Generation.

很多學者都注意到,也提出不同稱呼。但其中研究最完整的是Arnett,他注意到對於現代年輕人與過往生涯發展的不同,在2000年提出成年初顯期(emerging adulthood)一詞。

他認為過去的生涯路徑,不再能解釋現狀。

【過往】

畢業->工作->結婚->生子
青少年期->成人期

【如今】

青年期結束,不必然立刻進入成年期(結婚、生子、穩定工作)。而是會經歷一段探索與變動期,大約在18-25上下,此階段稱為成年初顯期。

畢業->(可能延長就學、換工作、換對象)->延後就業、延後結婚(or不婚)、延後生育
青少年期->(成年初顯期)->成人期

個人認為,台灣的國情,成年初顯期會延長至29歲,甚至更晚。

成年初顯期有五個特色:自我認同的探索、不穩定、關注自我、感到不上不下、充滿可能性

--

關於Arnett,得感謝他一下。他從提出成年初顯期後,一系列都在做這方面研究,且無償公開他的研究。在我因需要資料,而寫信給他某篇期刊時,他直接把PDF檔傳給我。

相較某些已讀不回的作者.....真是天壤之別。

成年初顯期這個說法在2000提出時,相對新穎,所以他二十多年來持續去向人說明,並獲得美國政府補助,得以不斷從事各種研究證明與補充他的發現,所以未來勢必有更多相關研究。

攝影師:RODNAE Productions,連結:Pexels

© 2021 Talk to Emma。 版權所有。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