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結案的考量,什麼時候可以跟心理師說再見?
當你想結案時,請和你的心理師討論,一般談一陣子後,開始萌生想結案的念頭可能有兩種狀態:
1、來談的主要原因已經解決,例如困擾得到改善、問題被克服了,或想到共處之道(ex心態調整);又或是情緒緩和了,憂鬱、焦慮狀況改善(醫生表示可以停藥了)。這時往往是一個開心畢業的概念!
2、學會新的因應方式或新的思考模式。一般這種狀況,我會建議拉長時間鞏固學習。也就是再觀察一陣子,而非馬上結案。
心理層面的學習,有點像運動的學習,第一次感受到運用某塊肌肉,會需要透過不斷的練習去鞏固。例如我們剛學會深蹲,但自己練習時總還是有時候姿勢會跑掉,需要有教練幫你看一下,確認姿勢是正確的。
諮商上對於習慣負面思考的個案,剛開始練習新的思考模式,但有時會不小心掉回舊模式,就需要有人在旁注意與提醒。有時遇到挫折,又陷入鑽牛角尖時,有人在旁邊幫忙點出舊模式,再拉回新模式練習,往往事半功倍。
也有這樣的狀況...
我評估來談者的主要困難解決了,來談者也看見與肯定自己的進步,我們開心的討論結案。我評估整體改善與進步狀況很不錯,來談者應該可以運用自己的力量試試看。
來談者認同,但提出一個想法,覺得諮商有時像心靈SPA,即便困擾解決了,還是希望能有個地方,定期有人好好聽她說話,陪她整理。
以前的我傾向覺得你應該OK了,可以在未來有困擾無法處理時再來,而會積極鼓勵結案。
但,定期保養好像也未嘗不可
我回想到自己的身體保養經驗,我即便自己有筋膜槍,還是偶爾會喜歡給人按摩。定期來談、整理,其實也是種心靈保健,好像也未嘗不可。這也能避免真的累積到很大議題時再來,我也可以更清楚來談者一路以來的成長、轉變,遇到的事物狀況與想法。於是我也開始接受結案案主的定期諮商(回廠保養?)。
這類型的"保養會談",通常沒有很明確要處理的主議題,有時會是來談者回來分享自己的持續進展與發現,我會藉此再次鞏固他的進步;有時會分享近期遇到的小煩惱與自己因應的方式,我這時就比較像教練的角色,陪他看看他所思考的脈絡、做法的影響;有時會一起分享討論一些想法,增加不同觀點與看法;有時像是回娘家的概念,只是想好好傾吐、述說近況,期望我好好地聽,並沒有特別想要做什麼。
因為過往的理解與默契,對談的感覺比較像夏日下午茶,在過程中享受被聆聽、理解,以及以你期望的方式陪伴著你...